《国家宝藏》一夜刷屏,里面的石鼓着实惊艳了一把
但节目首播第一期
不仅引发出一大波的网络新语
乾隆的“农家乐”审美
三维立体环绕DISS
王羲之嫌弃三连
小贱贱(越王勾践剑)
······
而且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有着“瓷母”之称的各种釉彩大瓶
以及“中华第一古物”石鼓
也一跃成为【新晋网红】
今天小编要讲的就是
中华第一古物【石鼓】
石鼓,被称“中华第一古物”。得此殊荣,是因为其上记载的石鼓文。千年岁月变换,悠悠历史长河,多少次战乱,多少次流离,它保存至今,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堪称千年中国历史的缩影。
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将籀文刻在似鼓外型的石墩上而得名。
特点:
石鼓文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
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
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
石鼓文对后世的书法、篆刻艺术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不少杰出的书画家亦长期研究石鼓文艺术并将其作为自己书法艺术的重要养分。
清代刊刻家 阮元 摹刻的石鼓文(部分)
石鼓文方正匀称,舒展大方,笔法圆润,
笔意凝重给人一种优雅端庄、自然古朴的感觉,
被历代书法家视为学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有“书家第一法则”的美誉
其中还有不少“西泠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 【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王福庵。
吴昌硕篆书(石鼓文)书法
吴昌硕晚年篆书(石鼓文)书法,安吉吴昌硕纪念馆藏
王福庵临摹石鼓帖
石鼓、印章两者看似独立
却也同出一宗——篆刻
而吴昌硕先生正是文人中为数不多
能将此三者融会贯通者
吴昌硕“俊卿之印”、“仓硕”朱白两面印
缶老篆刻治印的独道在于
将石鼓的【气】融入到金石的【韵】中
印章整体取封泥神韵
不但以凝炼圆劲的笔意取胜
还富有浓厚的石鼓情趣,气势磅礴
吴昌硕“葛祖芬”印
吴昌硕“我爱宁静”印
中国书画家自古以来就有以书入画的传统,吴昌硕长年累月坚持写石鼓文、刻印,自然潜移默化地会对他的大写意花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吴昌硕曾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
《梅花图》,纸本设色,1916年作,上海博物馆藏
一起来看看石鼓文到底是怎么样影响缶老作画的!
先看枝干,吴昌硕写意花卉中出现的枝干,很多都像立在画中的木棍,坚硬有力,如铁铸的一般,这或许与石鼓文线条多为直线有关,又或许与吴昌硕常年篆书刻印有关。
寿桃,立轴纸本,吴昌硕,1918年作
再看石头。画中的石头呈合拢之势,就像石鼓文的书法特点一样相向的弧线,线端内向收敛,中部有向外的张力,外形圆浑、饱满,量感宏阔、厚重。
吴昌硕花卉画中常出现的 石头 与石 鼓文的联系
最后看结构主线(就是把花的叶去掉,只看枝干),花卉画的结构主线与石鼓文的内部结构也颇有相似之处。
吴昌硕写意花卉结构主线 参考了 石鼓文内部结构
各位是否感觉还意犹未尽
小编还多准备了几幅缶老的画
敬请欣赏!
《梅花图》,纸本设色,1916年作,上海博物馆藏
以书法入画,笔墨苍劲。梅花先用写意法勾勒,再填颜色,枝干横竖交叉,杂而不乱,恰到好处表现出梅花的风姿,富有生活气息。
《珠光》,吴昌硕,77岁作品
《珠光》中曲折盘旋、繁杂的紫藤,是吴昌硕以篆草笔法作画,笔势雄健纵放。整幅图笔墨流畅,构图饱满,气势宏伟。